山东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有哪些?

山东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因其具有粒度均匀、级配合理、性能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水泥制品等领域。然而,在山东机制砂的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影响砂子的质量和使用效果。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山东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一、原料质量问题

  1. 原料粒径分布不均

山东地区机制砂原料主要为河砂、山砂等。在生产过程中,原料粒径分布不均,导致机制砂粒度范围宽,级配不合理。这种现象会降低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强度,影响工程的质量。


  1. 原料含泥量过高

含泥量是评价机制砂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山东地区部分机制砂生产企业在原料采集、运输、储存过程中,未能严格控制含泥量,导致生产出的机制砂含泥量过高。含泥量过高会降低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的耐久性,影响工程使用寿命。

二、生产工艺质量问题

  1. 破碎设备磨损严重

山东地区部分机制砂生产企业使用的破碎设备磨损严重,导致设备生产能力下降,生产出的机制砂粒度不均。此外,磨损严重的设备还可能产生大量的粉尘,对生产环境和工人健康造成危害。


  1. 筛分设备故障率高

筛分设备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设备,其故障率直接影响机制砂的质量。山东地区部分企业由于设备维护不当,导致筛分设备故障率高,使得机制砂粒度分布不均,级配不合理。


  1. 湿法生产过程中水质不合格

湿法生产机制砂过程中,水质对砂子质量有较大影响。山东地区部分企业由于水源污染、水质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生产出的机制砂含泥量过高,粒度分布不均。

三、产品检验与质量控制问题

  1. 检验设备落后

山东地区部分机制砂生产企业检验设备落后,无法满足现代砂子质量检验的需求。这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难以发现砂子质量隐患,影响产品质量。


  1. 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

部分山东机制砂生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完善,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不够严格。如生产过程中对原料、设备、工艺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导致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1. 产品标识不规范

山东地区部分机制砂生产企业产品标识不规范,无法为用户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这给用户选择和使用机制砂带来不便,也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四、解决方案

  1. 优化原料采集与处理

加强对原料的采集与处理,确保原料粒径分布均匀,含泥量符合标准。同时,加强原料储存与运输管理,减少含泥量。


  1. 提升生产工艺水平

加强破碎、筛分等关键设备的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生产能力。同时,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确保生产出的机制砂质量。


  1.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如对原料、设备、工艺等方面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产品质量。


  1. 加强产品检验与标识

引进先进的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水平。同时,规范产品标识,为用户提供真实、准确的产品信息。

总之,山东机制砂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不容忽视。通过优化原料、提升生产工艺、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机制砂质量,为我国建筑事业提供优质砂源。

猜你喜欢:移动式破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