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经费管理有哪些创新性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为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了《教育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本文将从《办法》的创新性措施出发,探讨其对经费管理的改进与提升。

一、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强化预算管理

《办法》明确了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设备购置、材料费、测试分析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同时,强化了预算管理,要求科研人员在项目申报时,必须编制详细的预算,并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1. 实施预算编制指导,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对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的指导,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具体措施包括:组织预算编制培训、提供预算编制模板、明确预算编制要求等。


  1. 强化预算执行监控,确保经费合理使用

《办法》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的监控,确保经费合理使用。具体措施包括:定期开展预算执行检查、建立预算执行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通报等。

二、创新经费拨付方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办法》在经费拨付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实施项目经费分期拨付

《办法》规定,项目经费实行分期拨付,根据项目进度和实际需要,分阶段拨付经费。这样有利于科研人员合理安排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1. 推行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

《办法》鼓励科研项目实行经费包干制,将项目经费的拨付与项目承担单位的经费管理能力挂钩。这样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三、加强经费监管,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办法》在经费监管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管体系

《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确保经费使用规范。


  1. 加强科研经费审计

《办法》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真实、合规。


  1. 严肃查处违规行为

《办法》强调,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强化科研人员责任,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办法》要求科研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强化责任意识,确保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体措施包括:

  1. 加强科研人员培训

《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


  1. 实施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价

《办法》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评价体系,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评价。

总之,《教育部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在经费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措施,旨在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提高经费使用效益。这些措施的实施,对于推动我国科研事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相关制度,确保《办法》的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项目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