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米饭起源

肉米饭,又称甏肉米饭,是 起源于元朝的传统特色名小吃。它最早流行于山东济宁地区,并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逐渐传播开来。据传,当时的人们将用陶器炖出的肉与米饭搭配食用,发现别有一番风味,从而逐步发展成为今天的甏肉米饭。

具体来说,甏肉米饭的起源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密切相关。随着南方大米通过水路不断运往北方,江浙一带的客商在坐船北上时,会携带一些腊肉并焖煮一大坛卤肉。这些卤肉和豆制品随船北上,易于保存。在吃饭时,蒸熟的米饭拌上陶器炖出的肉并浇一点卤汤,形成了独特的风味,深受济宁人喜爱,并逐步仿制推广开来。

解放前,经营者常常以扁担挑着饭菜走街串巷,一头挑炭炉,一头挑饭,甏置于炭炉之上,这种方法既节约炭火,又使肉吃出一种别样风味。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甏逐渐被铁锅或不锈钢锅代替,但甏肉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随着时间的推移,甏肉米饭不断改进创新,增加了卷煎、面筋、肉芯丸子和鸡蛋等一系列菜品,使其更加丰富多样,适应了现代人的饮食习惯。如今,甏肉米饭已经成为济宁及山东地区极受欢迎的特色名优小吃,并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