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晒腊肉的说说

想吃腊肉腊肠辣条薯片蛋糕螺蛳粉火锅烧烤麻辣烫辣椒面,是的我要憋不住了。

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所说:“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腊肉与香肠都用铁丝串起来,用木炭火熏烤,等到八九成干,看到肥硕的肉质变得紧实,肉质的亮泽呈现出来,能闻到肉料的香味。

这周,把全屋的窗帘拆洗并挂好了,然后,应淇姐要求,又买了些五花肉回来,继续晒腊肉。

当你闻到我身上隐隐约约的酱香时,不用怀疑,家里晒腊肉了……

“一家煮肉百家香。”

阳光下,岁月静好,腊肉悬挂,风中轻摇。是时间的沉淀,也是记忆的味道。红彤彤的肉,透着琥珀的光泽,每一滴油脂,都是冬日的暖阳。烟熏火燎,是自然的馈赠,每一寸肌理,都藏着山野的秘密。风,轻轻拂过,带走了多余的水分,留下了坚韧与醇厚。是岁月的雕琢,也是时光的印记。家的味道,在这一刻凝聚,是母亲的手艺,是父亲的期待。是团圆的象征,是温暖的传递。腊肉,不仅仅是食物,它是家的符号,是情感的纽带。在每一个寒冷的冬日,晒腊肉,晒出了家的温暖,晒出了年的味道。

苤蓝、包包菜、生菜、葱和芫荽等。数量虽不多,但也可以应付一下。由于是自己种且又是现采现吃,味道确实与街上买的不同。晴冬的太阳确实让人心情爽朗。太阳升起来了,原来烧着的火就不用再添柴了。等太阳慢慢走下屋顶,慢慢地落到客堂前的地面时,母亲就将火盆的火用另一个小一点的盆罩上,而后移步去堂屋前坐着烤太阳。而当下午太阳渐渐偏西,母亲则在院子里晒脊背。太阳离山头近一点,母亲的凳子就往东一点,只到在院子里晒不到太阳。而冬日太阳,也成了村民们晒腊肉的好季节。将用盐和酒腌了三五天的肉拿出来,在带皮的一面用刀戳上个洞,再将刚扯来的棕叶撕两条下来穿在肉上,棕叶打上结,再挂在横挡在凉衣架上的木棍上,最后将防蝇的纱袋套上扎紧,晒在院子里,晚上也不用收。晒上几天,露上冻上几夜,那肉在太阳下就开始冒油了。此时,腊肉的香味也一天比一天浓了。

每家每户的灶台上都忙碌起来,这是制作腊肉的最佳时节。家人早早地预订了别人家用粮食喂养的猪肉,特意跑了很远的路,买回肥瘦相间的一块块猪肉。用盐和调料均匀地涂抹在猪肉上,然后将它们放入大缸中腌制。一边腌制一边忍不住说:这可是纯粮食喂养的,自己吃着放心,比超市买的肉好吃多了。腌制的过程需要耐心等待,让调料充分渗透到每一丝肉里。时不时地查看缸中的猪肉,脸上洋溢着对过年的期待。太阳很好的时候,还会把肉放在院子里晒干水分。腌制好的猪肉被高高地挂在房梁上,下面是不熄的火塘。有的是放在大锅里,火苗舔舐着锅底,烟雾缭绕,慢慢地熏烤着腊肉。日复一日,腊肉的颜色逐渐变得金黄诱人。

是外公、外婆腌制腊肉的日子。那时候,天空湛蓝如洗,阳光虽不炽烈,却足以温暖人心。外婆会早早起床细心地把院子打扫干净,再在地上均匀地撒上一些水,以防待会儿有尘土落到肉上。外公则先在院子的角落里铺上一大块厚厚的塑料布,再忙里忙外的把昨天刚杀的年猪抬出来,小心翼翼地放在塑料布上。那些肉块还带着清晨露珠的清新,透着淡淡的草香味。外婆则会在一旁忙碌着准备腌料,盐、花椒、八角、桂皮……每一样都是精心挑选,比例恰到好处,仿佛是在调制一个关于时间的秘方。腌制腊肉的过程,在外公、外婆手中变成了一场仪式。他们先将猪肉洗净,切成大小均匀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