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节蒸馒头的由来
河南春节蒸馒头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传说和习俗:
传说一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泸水的河神。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但是称为“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久而久之,馒头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象征意义
蒸蒸日上:过年蒸馒头象征着生活蒸蒸日上,这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争气:有句俗话叫“不蒸馒头,要争气”,过年蒸馒头也有争气的含义,另外象征来年的日子会蒸蒸日上。
发财发家:馒头是发面做的,蒸的时候会发起来,所以也象征会发财发家。
习俗
时间:按照习俗,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人们习惯在腊月廿八、廿九这两天做主食。
忌蒸:由于春节期间忌做蒸、炒、烙等炊事,而蒸与争谐音、炒与吵谐音、烙与落谐音,均属不吉利,所以以前人们在年前都要蒸出够全家吃上一个星期左右的馒头。
准备:腊月二十九的馒头一定要蒸好,这可是家里的“脸面”。
这些传说和习俗不仅体现了河南地区对春节蒸馒头的重视,也反映了馒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