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脐腐病
西红柿脐腐病是一种 由果实缺钙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西红柿种植过程中较为常见,尤其在冬、春季棚室种植时发病率较高。该病主要危害果实,特别是在果实快速膨大时,幼果脐部(花器残余及其附近)会出现水渍状暗绿色病斑,逐渐扩大为暗褐色、向内凹陷、质地较硬的病斑,病斑直径通常在1.5至2cm,严重时病斑会扩展至半个果面,导致果实扁平,受害的果实健壮部分提早变红。潮湿环境下,病部易出现墨绿色或粉红色霉状物。
发病原因
西红柿脐腐病的主要原因包括:
土壤缺钙:
土壤中钙元素不足,导致植株无法从土壤中吸收足够的钙素,影响果实生长发育。
水分供应失调:
在果实膨大期,如果水分供应不足或不稳定,会导致脐部细胞生理紊乱,失去控制水分的能力,从而引发脐腐病。
土壤条件不佳:
如酸性土壤、黏土、砂土地等,这些土壤条件下钙元素容易被固定,导致植株吸收钙元素困难。
施肥不当:
过量施肥或使用含氮量过多的肥料,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影响钙的吸收。
环境因素:
高温、干旱等不利环境条件也会加重脐腐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防治西红柿脐腐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选择抗病品种:
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果皮光滑、果实较尖的品种,或当地已经种植表现不错的品种。
合理施肥:
控制氮肥用量,增施钙质肥料和硼肥,避免一次性投肥量过多,保持土壤溶液浓度适中。
水分管理:
适时灌水,保持土壤水分相对均衡,特别是在开花结果期,高温干旱天气应及时浇水,雨季注意排水。
叶面喷施钙肥:
从苗期到采收前,定期喷施钙肥,如螯合态钙,以提高叶片对钙的吸收利用率。
清理病残体:
收获后彻底清理病残体,避免病菌残留,减少病害传播。
温度调控:
夏季高温季节,采用遮阳网覆盖、适当整枝和疏叶、叶片喷水等方式防止水分过量蒸腾。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西红柿脐腐病的发生,减少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