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米饭的故事

关于米饭的故事,以下是几个不同的故事:

小时候的米饭记忆

我小时候住在国营农场,家里的口粮是按国家定额配给的。每人每月35斤职工粮,家属17~25斤不等。一日三餐基本上能吃上米饭。但因为二舅家在农村,他们家里每年打下的粮食除了交公购粮剩下的连喝稀粥都不够。每当青黄不接的时候,母亲便让家里人从牙缝里抠出粮食拿去接济二舅一家。有一次,二舅又来我家取粮食,也带来跟我同岁的表弟。表弟只小我一个多月,也许因长期缺营养,足足矮我半个头。母亲拿出平时舍不得吃的肉票,让我去买猪肉用来招待二舅父子。吃饭时,我看见才十二岁的表弟一连吃了三碗大米饭,肚皮都撑得像皮球。他还要吃,母亲怕他吃多撑坏了才阻止他。我望着为了多吃一碗饭连命都不顾的表弟,才明白啥叫饥饿。而表弟摸了摸圆鼓的肚子,无不羡慕对我说:“表哥,你命真好,每天都有饭有肉吃。”可他哪里知道,为了接济二舅一家,母亲也常常让我们兄弟几个半饥半饱,定量限制吃饭。我还心生厌气呢。

孔子与米饭的典故

《吕氏春秋》里有一段孔子和米饭的典故。孔子周游列国,曾因兵荒马乱,旅途困顿,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没吃下一粒米饭。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进食,孔子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祖先来找我,我想把干净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吧!”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孔子问:“为什么?”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大爷的米饭请求

在江苏南京的一家饭店里,发生了一件让人泪目的事情。一位大爷只点了一碗白米饭,看到一对母子吃完准备离开,就问他们能不能把剩菜给自己?可母子却拒绝说不行!大爷满脸失望,但随后母子的做法,让大爷哽咽流泪。他们并没有就此离开,而是主动走到大爷面前,将自己吃剩的食物递给了他。那一刻,大爷的眼中闪烁着泪光,心中充满了感动与温暖。

释迦牟尼佛与米饭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一年正赶上闹饥荒,百姓多有饿死,地上白骨纵横,比丘们很难讨到食物。一天,世尊等弟子们出去以后,独自入城挨门乞食,整整一上午,竟无人施舍。世尊持空钵而归。第二天,世尊又入城乞食,仍无所获。第三天,还是一无所获。有一位比丘在路上碰到世尊,见世尊脸色异常,好像挨饿的样子,就问世尊:“世尊,今天吃过了吗?”世尊回答说:“我乞食三天,未得一匙,现在体虚无力。”比丘听罢,无法抑制悲伤的泪水,心想:佛是无上福田,是众生的依靠,今天正好卖掉我的三衣,买一钵饭,供养世尊。想罢,就卖掉三衣,买来一钵米饭,急急捧到佛前。佛虽知情,却故意问他:“比丘!年头这么不好,人多饿死,你从哪里得到这钵白米饭?”比丘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世尊。世尊又说:“比丘!三衣是三世诸佛的幢相,极尊、极重、极恩,你用它换来米饭给我,这么重的情义,我心领了,但我消受不起。”比丘问:“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圣,尚且消受不起,那谁能消受得起呢?”佛说:“比丘,你有父母吗?”“有。”“你把饭拿去供养父母。”“佛尚说消受不起,我父母岂能消受得起?”比丘问。佛说:“消受得起!为什么呢?父母生下你,对你恩重如山,因此消受得起。”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