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枯萎病
豆角枯萎病是一种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病害,主要影响豆科植物的生长和产量。以下是关于豆角枯萎病的详细症状、发病原因和防治方法:
症状
叶片症状
初期从下部叶片开始,叶片边缘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
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叶片变黄枯死,最终整株萎蔫死亡。
病株根茎部皮层常开裂,维管束组织变褐,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出现粉红色霉层。
根系症状
根部皮层腐烂,新根少或没有,容易拔起。
根茎部维管束组织变褐,严重时外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
发病原因
土传病害 :豆角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可以通过种子带菌传播,主要侵害茎基部维管束。环境因素:
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更容易滋生该病,连作地、土壤黏重、偏酸性、土势低洼积水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轮作:
实行3年以上轮作,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选择高燥地块,采用高畦深沟栽植。
土壤改良:在酸性黏壤土中增施石灰,每公顷沟施1500千克石灰,改良土壤酸碱性能。
选用健康种子:选用抗病能力较强的豆角种子,并进行叶面肥浸种,补充养分并提高抗病性。
化学防治
药剂喷洒: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10%双效灵水剂400倍液,或75%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灌根,每株灌50-150克,每隔7-10天1次,连续2-3次。
土壤处理:使用石灰、漂白粉、344杀菌剂等消毒剂对土壤进行杀菌处理,消灭病原体。
物理防治
移除病株:及时移除已感染的植株,避免感染其他健康的豆角。
清除病体:清除种植地块上的病体和残枝败叶,减少病原的积累。
通过以上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豆角枯萎病的发生,保障豆角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