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君解说

包子是一种古老的面食, 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率兵攻打南蛮的过程中,为了解决军队渡江的问题,巧妙地利用面团捏塑出49颗假人头,内以牛羊肉代替真人头进行祭江,从而平息了风浪,使军队得以顺利渡江。这一做法后来被民间广泛流传,并逐渐演变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包子。

具体来说,包子的起源与诸葛亮的南征有关。在七擒七纵孟获后,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然而,当时军队面临无法渡河的困境,因为江上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诸葛亮询问孟获原因后,得知是阵亡将士的鬼魂作祟。为了平息江上的风浪,诸葛亮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民间便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子的制作逐渐简化,省去了做馅的工序,出现了白馒头(不带馅的)。到了宋代,包子的名称开始广泛使用,并且馅料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包括各种肉类、蔬菜、芝麻、豆沙等。

综上所述,包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由诸葛亮发明,最初是以祭江为目的的面食,后来逐渐演变成今天我们所喜爱的各种口味和馅料的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