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肉介绍词

腊肉是指肉经腌制后再经过烘烤(或日光下曝晒)的过程所制成的加工品。其防腐能力强,能延长保存时间,并增添特有的风味。腊肉是中国腌肉的一种,制作方法包括将切好的肉条用竹扦扎些小眼,用炒好的干花椒和盐进行揉搓,搓后一层层码放放入瓷盆,最后用重物压住,在肉腌好后,挂在阳光下晒约2个月,即可成为色黄发干的腊肉。

腊肉在中国南北均有出产,南方以腌腊猪肉较多,北方以腌牛肉为主。腊肉种类纷呈,同一品种,又因产地,加工方法等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著名的品种有广式腊肉、湖南腊肉和四川腊肉。广式腊肉以腊腩条最闻名,是以猪的肋条肉为原料经腌制、烘烤而成,具有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泽金黄、条形整齐、芬芳醇厚、甘香爽口等特点。湖南腊肉,亦称三湘腊肉,是选用皮薄、肉嫩、体重适宜的宁香猪为原料,经切条、配制辅料,腌渍、洗盐、晾干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其特点是皮色红黄、脂肪似腊、肌肉棕红、咸淡适口、熏香浓郁、食之不腻。四川腊肉,是将肉切成5cm宽的条状,再经腌渍、洗晾、烘制而成,成品具有色红似火、香气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等特点。

腊肉不仅是美食,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相传在上古夏朝时,人们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作腊,因而十二月叫腊月。腊肉就是在冬天将肉类以盐渍经风干或熏干制成而得名。早在周朝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脯”和“腊味”的记载。自宋代以后腊肉已经成为宫廷贡品和老百姓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总的来说,腊肉是一种具有独特风味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食品,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