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菌污染

金针菇的菌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细菌污染:

在金针菇的菌种分离、提纯及转扩过程中,由于细菌污染,如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荧光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等,可能导致培养料变质、菌丝生长受抑制或不能生长,并散发出臭味。这些细菌的来源包括:

空气中飘浮有细菌的芽胞。

培养基或培养料本身带有细菌,消毒灭菌操作过程未将所有细菌杀死。

操作人员本身带有的细菌在操作过程引起污染。

培养袋受机械损伤或鼠害等原因造成破损后受细菌污染。

霉菌污染:

金针菇在栽培过程中还可能受到黑霉菌(Aspergillus niger)的污染,这种污染会导致金针菇产量下降、品质变差,如菌盖变黑、菌柄细短、口感发苦等,并且会缩短金针菇的货架期。

其他微生物污染:

金针菇还可能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污染,例如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李斯特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在低温条件下也能生长,因此容易在冰箱中存活并引起食物中毒。李斯特菌污染的金针菇可能看起来或闻起来没有变质,但食用后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发烧、呕吐、肌肉酸痛、恶心、严重头痛、颈部僵硬等。

防控措施

为了避免金针菇的菌污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严格的无菌操作:

在菌种分离、提纯及转扩过程中,应确保所有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空气中的细菌芽胞引起污染。

彻底的消毒灭菌:

对培养基、培养料和所有器具进行彻底的消毒灭菌,确保杀死所有潜在的细菌。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应接受严格的培训,确保在操作过程中不携带细菌,并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检查与监控:

定期检查培养袋是否有机械损伤或鼠害,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防止细菌入侵。

使用抗病品种:

选择对黑霉菌等有害微生物具有较强抗性的金针菇品种,提高抗污染能力。

环境控制:

保持栽培环境的清洁和适宜温度、湿度,避免高湿度环境有利于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及时处理污染:

一旦发现金针菇受到污染,应立即清除病子实体,保持环境干燥,并采取高压灭菌等措施进行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金针菇的菌污染风险,保证其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