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什么意思
狗不理包子是中国天津市的传统名吃之一,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8年),由创始人高贵友创立。关于“狗不理”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古时在天津郊区有一户农家,四十岁喜得贵子,为求平安取乳名“狗子”。狗子长大后,先是在天津一家蒸食铺做小伙计,后来自己摆起了包子摊儿。由于生意太好,狗子忙得顾不上说话,人们都说:“狗子卖包子不理人”,人们就叫他狗不理包子了。
第二种说法:
有一个十四岁孩子小名叫狗不理,在天津学做包子。他做出来的包子好吃,卖得很快。人家喊惯了他的小名,久而久之,就把他做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了。
狗不理包子的制作工艺讲究,选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包子皮用半发面,和面时水温一般要求保持在15℃左右,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然后上炉,用硬气蒸5分钟即可。
狗不理包子以色白面柔、大小一致、底帮厚薄相同、一咬起来直流油、味道鲜美而著称,是“天津三绝”之首,中华老字号之一。2011年11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狗不理包子传统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被列入其中,这也是天津首个饮食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