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典故

茄子的典故主要与其名称的变迁和引入历史有关。

隋炀帝与昆仑紫瓜

隋大业四年,隋炀帝杨广吃了茄子后,因其色彩奇异,将其改名为“昆仑紫瓜”,有时简称为“昆仑瓜”。此后,隋代都称茄子为“昆味”。

茄子的早期称呼

茄子一名早在汉代《水经》中就已出现。然而,一直到唐代未曾普遍栽种,茄子作为“进口蔬果”,当时十分金贵,一般百姓根本吃不到它。

唐代后期,茄子仍未普及,但当时已有人称它为“落苏”。

茄子的传播与命名

茄子最早从中国落户时,隋炀帝见其形状和颜色生得奇怪,即称“昆仑紫瓜”,认定是仙品。宋代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中的记载,钱镠有一爱子腿部有缺陷,为了避免“瘸”的读音伤害到爱子,便把茄子改名为“落苏”。

茄子原产印度和泰国,公元4到5世纪传入中国。最早对茄子的记载出现在西汉蜀人王褒的《僮约》中,提到种茄披葱。

茄子的食用与寓意

茄子入馔,最早在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宋朝诗人郑安晓写有一首《咏茄子》诗,说明当时茄子的果皮以紫的为多,而且雅俗共赏。